边缘计算:5G时代的万亿市场
2019-03-15 09:46:55
  • 0
  • 0
  • 0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来自:安信证券

摘要:边缘计算将能力从云端下沉至边缘,有效支撑对时延等指标要求较高的城市、交通、家居、制造等场景应用落地,带来边缘节点、服务商两个核心增量机遇。

▌边缘计算,5G时代的万亿市场

边缘计算成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重要桥梁。

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它可以作为联接物理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使能智能资产、智能网关、智能系统和智能服务。

参考边缘计算联盟(ECC)与工业互联网联盟(AII)在2018年底发布的白皮书中对边缘计算的定义,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桥梁,边缘计算具有连接性、约束性、分布性、融合性和数据第一入口等基本特点与属性,并拥有显著的“CROSS”价值,即联接的海量与异构(Connection)、业务的实时性(Real-time)、数据的优化(Optimization)、应用的智能性(Smart)、安全与隐私保护(Security)。

边缘计算在技术架构上:主要分为计算能力与通信单元两大部分。

边缘计算的目标主要包括: 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协作、跨产业的生态协作,以及简化平台移植等。

从边缘计算联盟(ECC)提出的模型架构来看,边缘计算主要由基础计算能力与相应的数据通信单元两大部分所构成。

边缘计算标准化与产业化的进程正快速推进

参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边缘计算正处于创新触发之后的上升阶段,目前已掀起了产业化的浪潮,各类产业和商业化组织正在积极发起并加速推进边缘计算的研究、标准和产业化活动。

5G低时延、高可靠通信要求,边缘计算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愿景,5G的应用场景应划分为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连接物联网(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三类。

同时,ITU在带宽、时延和覆盖范围等方面确立了5G的8项技术要求。

其中,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聚焦对时延极其敏感的业务,例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远程医疗(例如手术)以及云游戏(VR/AR等实时对战要求)等。

在5G移动领域,移动边缘计算是ICT融合的大势所趋,是5G网络重构的重要一环。

物联网趋于泛化,为边缘计算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

未来物联网应用可涵盖汽车、家居、工业等各个领域。

在汽车领域,物联网与汽车网络相结合,形成解放人类双手的自动化驾驶;在家居领域,物联网使各类家居智能化,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在工业领域,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为生产流程提高效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物联网的“泛化”有望呈现进一步扩张的态势,从而产生更多的应用领域,这也为边缘计算提供了更多的场景。

预计年复合增长超30%,万亿规模市场可期

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的不断丰富,近年来全球物联网产业实现爆发式的增长。

参考IDC数据,全球物联网终端设备安装数量有望在2019年达到256亿台,年复合增速高达21%。

国内物联网市场的增速更高,据CEDA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30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25%。

得益于底层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参考拓墣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18年至2022年全球边缘计算相关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过30%。

另据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而有50%的物联网网络将面临网络带宽的限制,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分析、处理与储存。

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

计算能力,正在步入“边云协同”时代

边缘计算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主要包括:

1)网络带宽与计算吞吐量均成为云计算的性能瓶颈;

2)物联网时代数据量激增,对数据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3)终端设备产生海量“小数据”,有实时处理的需求。边缘计算可作为云计算的协同和补充,两者并非替代关系。

边云协同之下,预计边缘侧的需求将带来服务器市场的巨大增量。

5G商用将带动全球运营商IDC资本开支持续增长,云数据中心对高速光模块需求持续放量,400G高速光模块有望成为主流。

5G将带来全球流量和带宽持续增长,光模块可以看成是通信系统流量的“闸门”,充分受益于5G网络重构。

5G单基站下行带宽最高可达20G,传输网光模块也将迈入400G时代,为了满足1ms低时延的实时业务,边缘计算也被首次写入5G标准。

5G基站接口全部光模块化、边缘计算部署更多光设备和光模块就近响应,同时光传输网将采用更高带宽的400G光模块。

边缘计算目前已有一些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安防前端智能化、工业级低时延应用、VR/AR即时对战类游戏、远程医疗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