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实验室发明奖得主:国内5G报道虚假居多
2019-02-16 10:13:16
  • 0
  • 0
  • 42

原创: 云塘对话   来源:云塘学院

进入2019年,5G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
高晓松在2019《晓说》第一期大谈5G赋能。
今年春晚首次使用5G网络传输4K超高清内容,让我们体验到了深圳五光十色的城市风采。
工信部今年将发放5G临时牌照,华为等将在下半年推出5G手机。
随着2020商用目标的逼近,国内有关5G的报道分析绝大部分认为5G时代已经到来,5G将带来全行业的变革。

5G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什么变化?

国际权威是如何看待5G进展,看待这些言论?

(文末有彩蛋)

# 今日话题 #

对话国际权威,揭开5G真相

嘉宾简介

国际权威:蔡亦钢教授

❶ 迄今拥有722个批准了的国际发明专利;
❷ 诺基亚贝尔实验室(该实验室曾获得八项诺贝尔奖)的资深研究员,主持了3G、4G和5G网络系统及应用产品的概念设计和系统开发;
❸ 因在通讯领域建树卓越,他打破纪录、连续三次获得“贝尔实验室发明家奖”。
蔡教授还是作者的哈佛同学、前合伙人的父亲,因而除了景仰,对他更有一份由衷的信任。

采访者简介

上官华珍 Molly

❶ 云塘创始人,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前硅谷创投集团Polymath Ventures的合伙人;
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外聘教师,曾担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PP项目副主任;
❸ 从九岁工作到政企学三界经历中不断重塑自我,热爱人才培养事业。
有时间的还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看过的人告诉我,ta们从这里找到了想要的力量。从客家农民到硅谷风投合伙人,她是如何跨越阶层?

以下内容来自于Molly对本期嘉宾的采访

Q

国内有关5G的分析报道越来越多。网络搜索5G关键词,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5G浪潮袭来、5G时代已经到来、5G网络箭在弦上”。让人觉得5G是一波即将袭来的浪潮,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想要再追回来,就真的很难了。您怎么看?

注: 5G(5th Generation)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

往前追溯,在1G网络,我们用大哥大,2G用小灵通,3G开始用手机打开网页。现在是4G网络,智能手机加移动互联网。

蔡教授:5G不是一波即将袭来的浪潮,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其实很多计划正在往后推,因为实现不了。

最大的问题是,5G太贵,技术研发和设备本身都很贵。应用得不偿失,而没有经济效益,运营商不会去用。在国内的话,除非中国行政强制使用。

Q

3G升级4G,引起一波换机潮。国内报道预测,5G也将引来一波换机潮。4G手机能用来体验5G网络吗?

蔡教授:只有5G手机才能用5G网络。4G手机可以上5G非独立网,但是没有5G速度。我去年在北京,中国移动的高层告诉我,中国只建5G独立网。如果如此,4G手机是无法联上5G网络的。

5G绝对不是人手一个5G手机的事,更多的是应用场景,垂直行业要上5G网络,应用5G的技术优势。

Q

国内有关5G的报道描绘了万物互联的各种应用场景,如超高清视频、浸入式游戏、远程医疗等应用。比如5G让远程的机器人手术变得可行。

蔡教授:国内关于5G的报道绝大部份是虚假的。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的白色皮书相对可靠一些。

现在宣传的这些应用场景,大部分可以通过4G实现,5G的技术指标只是更高一些。5G还没有找到应用场景。 目前5G都是增强型移动宽带。

注: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5G愿景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和超可靠低延时通信。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增强型移动带宽意味着网速快。5G网速是4G的10倍以上。4G需要几分钟才能下载完的的电影,5G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Q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通过4G也可以实现吗?

蔡教授:机器类通信在4G网络也能实现,目前也只能用4G的标准。现在已有的5G NR标准,不能用于5G机器通信。换句话说,5G机器通信还只能用4G或是4.xG来实现。所以,研究5G NR-IoT作为5G机器通信的标准,目前已是当务之急。估计得两年之后,才会有NR-IoT的标准。

Q

中国知名人物高晓松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大谈5G赋能。他认为相比于4G,5G具有高速率及1毫秒低延时的技术特征,将带来VR、AR、自动驾驶的规模性增长。比如在4G网络下,自动驾驶需装载各种传感器,成本昂贵得像坦克一样,只有到了5G才能降低成本。VR、AR因延时而产生的头晕体验差问题,也将被5G技术解决。

注:4G网络延时50毫秒;5G的技术指标是端到端延时1毫秒。

1毫秒什么概念?人眨眼的速度是300-400毫秒。以开车为例,4G网络的50毫秒延时,会来不及刹车。但以1毫秒的延时,就可以真的实现无人驾驶。

据中国VR公司影创科技创始人CEO孙立介绍,解决VR/AR延时头晕问题,及格线是11毫秒,良好体验线是8.3毫秒以内。

蔡教授:低时延高可靠性的技术困难很大。尤其是时延1毫秒,在端对端的时候,太困难。

我至今没有看到可行的方案,各个设备商都在吹牛。

自动驾驶汽车,目前是用4G。但是真正实现,确实仍然非5G不可。从我了解的情况,汽车制造商尚未有用5G的计划。

加上经济效益难题,VR/AR、无人驾驶的规模性爆发还有待时日。

Q

高晓松在他的5G演讲中还提出,5G让智能硬件无所不在,驱动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实现对消费需求的精准理解。5G时代运营商必然要绑定内容供应商,提供内容+带宽的智能合同,正如他意料之中的AT&T对时代华纳的收购。

蔡教授:高晓松对于这些技术问题完全外行。智能硬件是笼统、虚伪的概念,现在动不动就冠以智能、人工智能等名,而实质根本没有人工智能的内涵。AT&T 收购时代华纳与5G更是无关。

Q

华为的任正非认为“5G内涵丰富,但作用被夸大了,因为网络结构不好”。您怎么看?5G的技术瓶颈在什么地方?

蔡教授:5G主要解决接入网的快速问题,但核心网是瓶颈。这是任正非所以说的。

华为正在提出解决核心网问题,我看了目前的技术方案,不灵的。

Q

核心网的技术突破是缺研究网络结构的数据学家?

蔡教授:倒不是数学家的问题。核心网的架构,不是容易的,牵涉的面很广。华为目前提出的方案,将架构更加复杂化了。这有待大家慢慢的探索,既解决瓶颈问题又不要复杂化,通讯协议要少要简单。

Q

华为发布的天罡芯,宣称取得突破性进展,您怎么看的呢?

蔡教授:我没有研究芯片。但我知道通信方面的芯片技术是很广的,一两个芯片解决不了问题。5G基站单个或者数个测试结果都还行,一旦联网,那问题就多了去了。所以要耐心等二到三年。

Q

对话到现在,我的理解是,作为非通信专业的外行人,要追踪5G的突破性进展,需重点关注:核心网的技术突破、政府对运营商的政策、5G new radio (NR) 物联网标准的进展。这理解对吗?

蔡教授:核心网的技术突破,非近期可能。NR-IoT,也至少得两年。

经济效益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政策的问题,设备装备的造价也是个问题,开发应用场景是一个问题。

我去年一直在指导5G端对端的应用场景和垂直行业的研究,尤其是工业自动化的应用场景。现在看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业自动化对可靠性低时延要求很高。目前世界各主要5G厂家都尚有很大的距离。

Q

设备装备的造价问题是卡在哪里呢?

蔡教授:装备造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5G基站采用多出多进等许多新技术,造价就高。5G频率高很多了,信号幅射距离短了,基站要布得更密一些。诸如此类,很多很多问题。

高可靠性低延时的性能目标更是加倍了造价。

现在国际标准动不动就是6个9,99.9999%的可靠性。没有一个厂家能够做到6个9的可靠性,甚至5个9也做不到。

Q

5G的发展,最缺什么样的人才?

蔡教授:对于5G来说,最缺的是开发5G应用场景的人才。仅有5G网络,而没有应用场景,则5G网络等于虚设,投资打水漂了。

Q

开发5G应用场景听起来需要复合能力,即熟悉业务需求,又懂5G?对于非通信专业出身的人,需要对5G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蔡教授:这取决于什么应用场景。比方远程医疗手术,研发的人既要懂5G基本原理,更要懂得医疗器械。

对于非技术背景出身的人,也完全可以创造出新的5G应用场景,配合专业人士开发技术。

创新很重要,不能停留口号上,而是要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概念和产品。

Q

最近5G概念下的产业链 股票都上涨了,那这些股价是虚高了?

蔡教授:绝对虚高。

基于蔡亦钢教授的观点,我们为下面两张常见的5G图做了注解,方便同学们提纲挈领地抓住5G演进的观察要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